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这个场景,每一位舰载机飞行员在训练中都可能反复想象过。 而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极致尊重,刻进了歼-35战斗机的基因里,让它选择了与F-35完全不同的道路——双发设计。
当美国的F-35因“三军通用”的妥协而不得不采用单发设计时,歼-35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:在广阔的太平洋上,为飞行员提供最可靠的生命保障。 央视节目曾披露,双发设计将着舰失败复飞的风险直接降低了90%。 这不是冰冷的百分比,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。
F-35的单发,生来就是一场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妥协。 为了满足空军常规起降、海军舰载、海军陆战队垂直起降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需求,美国硬是把一款战斗机项目变成了杂技表演。 F-35B为了实现垂直起降,在机身中部塞进了一个巨大的升力风扇,这导致其使用的F135发动机虽然推力惊人(约19.5吨),却也让整个机体变得臃肿不堪,被军迷戏称为“肥电”。
这种妥协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。 F-35C的最大速度被限制在1.6马赫,并且无法进行真正的超音速巡航。 更有甚者,美国国防部的测试报告指出,F-35进行持续超音速飞行时,发动机尾喷管区域会出现过热现象,严重时可能导致结构损伤,因此美军不得不对其超音速飞行时间施加严格限制。 这意味着在关键时刻,F-35可能无法“跑得快”。
歼-35的双发,则是为打赢高端战争做的冗余备份。 两台涡扇-19发动机,单台推力约12吨,合计约24吨的总推力,不仅提供了澎湃动力,更带来了战术上的灵活性。 歼-35能够轻松突破2马赫,并实现超音速巡航。 这意味着在拦截任务中,歼-35可以更快地抵达阵位,抢占攻击先机。
有分析指出,在拦截来袭目标时,速度优势可能为飞行员争取到近20秒的额外反应时间。在空中格斗中,歼-35配备的全向矢量喷管(可实现±20°偏转)使其能够完成“落叶飘”等高难度机动动作,近距离格斗能力显著增强。
不少人质疑,两台发动机是否会破坏飞机的隐身性能? 事实恰恰相反。 歼-35的发动机设计更为扁平,配合机身独特的超材料隐身技术,其雷达反射截面积(RCS)可以降至极低的0.001–0.01平方米范围,约相当于一只飞鸟的大小。 这种超材料技术通过人工微结构引导电磁波“绕行”机体,而非传统涂层的吸收方式,隐身效果更持久,且更适应海上高盐高湿的环境。
反观F-35,其为了容纳各种设备而凹凸不平的机身,特别是机腹的鼓包,对隐身性能造成了负面影响。 其雷达反射截面积据估计约为0.5平方米左右。
在作战效能上,双发设计为歼-35带来了更大的内置弹舱空间。 它能携带6枚导弹(如4枚射程200公里的PL-15中距弹加2枚PL-10格斗弹)。 而F-35的内置弹舱通常只能容纳4枚AIM-120导弹。 这意味着歼-35在保持隐身状态下,具备更强的持续交战能力。
当歼-35与空警-600预警机等体系节点协同作战时,其作为空中节点的价值更能充分发挥。 有专家指出,这种组合能实现“A射B导”的高效杀伤链。而F-35的维护保障成本一直被诟病,有报道称其每飞行200小时就需要耗费高达64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。
所以,歼-35与F-35的区别,远不止发动机数量这么简单。 这是一个为了省钱、为了通用而处处妥协的“经济适用机”,与一个为了打赢、为了飞行员的命,把性能和安全拉到满格的“战场王者”之间的本质区别。 这是一种战略思路的对决:是选择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,给予己方飞行员最大的生还保障;还是为了项目成本和通用性,牺牲掉部分核心性能。
在茫茫大海上,这种选择的结果,往往直接写在飞行员的命运里。
十大实盘配资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