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国后,毛泽东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坦言:“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,得益于两个战场:一个是大家熟知的公开战场,另一个则是直击敌人心脏的隐蔽战线。”
这番话深刻揭示了情报工作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,且在世界军事史上,情报的作用往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。
在我党成立初期,由于未曾意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,因此并没有专门设立情报机构。正因为此,在“四一二”惨案中,我们遭受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。
经过这一惨痛教训后,我党在1927年11月,在上海成立了首个专门的情报组织——“中央特科”。
这个组织由周恩来直接领导,并划分为总务、情报、行动和通讯四个科室。自那时起,特科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谍报人员,他们深藏在敌人的核心部门,成功为党组织传递了无数重要情报。
其中,有许多名人如“龙潭三杰”、熊向晖、沈安娜等人,都是隐蔽战线中屡立战功的英雄人物。
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熊向晖,称他:“一个人可顶几个师!”正是因为这些勇敢无畏的情报人员的付出,我们才得以在多个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。
展开剩余77%另外,周恩来曾评价李克农:“他的功劳比一个军长还要大!”在我军第一次授衔时,李克农虽然从未亲自带兵打过仗,却被授予开国上将的军衔,这一评定无疑证明了党组织对情报工作者的极高评价和重视。
李克农,作为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张王牌,他的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,尤其是在单枪匹马与张学良会谈时的勇气和智慧,让他一战成名。
李克农在情报工作上卓有成效的同时,他与妻子赵瑛之间的感情,也成为了美谈。
夫妻二人育有三子两女,长女李宁嫁给了从事情报工作的李启明。
李启明,1915年出生于山西神池,17岁便离开家乡,立志为国家找寻一条救国救民之路。在某次机会下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中。
当时,日军已经全面侵占东北,李启明目睹国家百姓的苦难,心中无比痛惜。为了赶走侵略者,他在党的安排下加入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,这是由冯玉祥与我党联合组建的抗日队伍。
李启明在这支队伍中,积极从事军运工作,传播我党的抗日思想,并坚定了更多人参与抗日的决心。
之后,年仅19岁的李启明前往陕西,进入了杨虎城创办的军官学校,并在这里一边学习军事,一边继续进行军运工作,取得了显著的进展。
次年,他带着陕西省委的调令,踏上了艰辛的征途,前往陕北加入了刘志丹的队伍。凭借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与卓越的领导才能,李启明很快被任命为26军42师3团连长。
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,李启明凭借出色的能力,从连长升任团参谋长,最终成为“红大”的大队长。
1936年,李启明被调至政保局工作,一年后,他又调入了陕甘宁边区保卫处,历任秘书、科长、副处长等职务。令人钦佩的是,年仅22岁的李启明便成为了延安军分区的军事主官,专责保障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安全。
抗战末期,李启明再次回到了情报部门工作,这段特殊经历使他结识了李克农的长女李宁,最终与她结为夫妇。
1943年,为了更好地监视傅作义的部队动向,李启明精心挑选了两名经验丰富的特工,将他们潜伏在傅作义的身边。在李启明的指挥下,这两名特工成功游说傅作义率部起义,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建国后,李启明继续在西北地区工作,担任公安部和公安军等重要职务。
1954年,李启明调任陕西省委工作,经过9年的拼搏,他迅速成为了当地的主要领导之一。
然而,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,李启明不幸遭受了无尽的调查与迫害,长达13年时间的折磨让他身心俱疲。直到1977年,李启明才得以复职。
同年2月,已经年过六旬的李启明被派往云南,担任云南省委第二书记,开始主持省内各项工作。直到1983年,他才退居二线,但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。
2007年,李启明因病去世,享年93岁。作为隐蔽战线上的杰出功臣,李启明一生都在默默为国家、为人民奉献,直至最后。
参考资料
《中共“特工王”李克农与夫人赵瑛的一世情缘》
《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|李启明:为公安情报工作奉献一生》
发布于:天津市十大实盘配资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